標籤

2016年9月1日 星期四

東山彰良童年之《流》

許久沒看完小說後有點起雞皮疙瘩,背後有點毛毛的爽快感,偶然抓了一本去年下半年直木獎作品《流》,原本想說好像背景設定在台灣可以看看日本人寫啥鬼,卻沒想到作者東山彰良(王震緒)壓根不是日本人,取名叫東山只是因為祖籍山東,彰化則是小時候住過的地方,至今仍有中華民國國籍,在日本工作。


  

小說是1975年的中華民國,先前看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時我根本不能理解那些人殺來殺去是在殺三小,距離那個時代過於遙遠以及歷史教育的失根與「在地化」也是一個認識障礙,但在這部《流》當中,似乎可以用較為輕鬆的語氣,述說當時社會的氛圍,加上似乎以家族史追尋的方式講著一個「兩地書」的故事,以自己的祖父被殺開始,說了一個關於國民黨、共產黨、日本人的小說。
  
楊德昌的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說穿了也是一群移民的故事,描繪江湖縱情少年的漫無目的,而後的《恐怖分子》則是轉趨穩定的第二代們心中的恐怖炸彈,深知五分鐘殲台不會發生卻仍必須相信的人們;到了《一一》的時候已經成為第三代不知道過去的歷史,只能體驗現實的荒謬,在升學與去美國的未來當中猶疑的徬徨,化作婚姻與家庭那些內在衝突的畫面。
  
只是要把這些已被歷史的毀棄,或是選擇性遺忘的碎片完整的呈現出來,放在一個小說裏頭又得活靈活現真是不容易,那是把國民黨只看作「國民黨不倒、台灣不會好」的新一代洗腦青年所不能理解的過往,是《軍中樂園》老兵被抓來做兵,哪裡有糧就去哪的國共內戰歷史,也是《艋舺》描寫得不很清晰的在台二代空虛的精神。
 
我覺得這部小說把平衡感抓得很好,讓人佩服!
   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