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

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

《園子溫這種生物》 側寫詩人園子溫


大島新這部《園子溫這種生物》紀錄片,算是很不錯的將園子溫創作故事做了一個簡介,讓過去對於園子溫印象僅停留在暴力血腥嗜殺的狀態給稍微講白,其實園子溫是一名詩人。


《愛與和平》、《悄然之星》、《愛的曝光》之類的劇情他早就想拍,只是礙於1990年代的市場無法支持他去拍片,就這樣拖了20年才完成這些電影。


片中的園子溫把創作技能點滿後,生活就顯得白癡,他無法自己查如何到一個新的陌生地、不會洗衣服、煮飯、打掃,滿腦子都是創作,可以很快地寫分鏡表在故事板上,在片場可以很快的協調動線跟物資,內心總是想著那些震撼他的事情,以及他想講得故事與當中的人。

大概可以看出311事件對他的震撼,讓他始終想走出去又總是繞了回去,總是在跟災民對談,希望讓不同的人走進他的電影裏頭,找到對話的空間,跳脫現實如同福島就永遠時光停滯在2011年的狀態,

有一段講得挺好,他拿著彩墨在一張白畫布上塗塗抹抹,說著這個畫布很貴,但你就塗塗抹抹,就是這樣開始的,我搞砸了,青春期就是這樣,她被玷汙了,被某個傻瓜奪走了貞操,現在她不在乎了。這時另一個馬虎的人出現了,第二個糟糕的選擇,讓她自己的生活更糟了,現在該怎麼辦?這上頭有綠色跟粉紅色,糟糕的對比,很醜(手開始亂抹),她被毀了,如果畫布是生活,那他就完全被毀了‧‧‧‧‧‧她18歲,想要純潔無汙點的生活,像是畫布一樣,發生了許多事,生活開始了,但不會發生好事,你說這畫好嗎?  沒有好或壞,這就是人生。



沒有好或壞,這就是人生。

我覺得這倒是點出園子溫的詩人性格,搭上他在電影當中常常吟唱的獨白詩句,總是壓得人喘不過氣,那一切的原點還真的是寺山修司的和歌,園子溫在13歲的時候看了《拋掉書本上街去》,著實影響他的一生,走著這樣一股搭配著哀怨的反動時代,只能搞個「東京嘎嘎嘎」騷亂一陣,卻沒能在1993年發跡真正走進電影界。

狂放的園子溫在中學時期就在自導自演腦內小劇場,頒發園子溫年度獎給當時的電影,預言自己會是一個鬼才導演,我覺得是有趣的事情。

紀錄片的側寫把園子溫的率真也顯示出來,就是熱愛著作畫、表達、生活,無論是用何種載體,詩作、畫作、電影等不同形式的創作對他來說都是一致的表達,將自己對於現世的想法訴諸其中,最好能夠有點觸動、有些開心感,這就夠了。

園子溫真的是有愛,用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。園子溫對於寺山修司的愛,倒是在這些詭譎的手法當中展現得淋漓盡致,加上Pier Paolo Pasolini的影響,大致上形塑出今日的園子溫雛形。

《反情色》在這個意義底下,就像是一首詩。一段一段的剝開來,慢慢地展開,以最純粹的語言形式,搭配演員、場景做成電影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