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

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

「另類」慣老闆

過去這幾年,最常工作的環境不是「通常地資本主義空間」,而是多數稍微「另類」之所,一種與常態分工不同的工作場域,例如:一個有個性的雇主或者是完全沒有「所謂雇主」下的互動體制。

說真的,「非資本主義」式的工作環境並不會比較不剝削,那是名目與宣稱之間的距離。

當前處在資本主義先於人的出生。因此,人一出生即掉進資本主義的架構當中,學習如何學習其運作模式,甚至是在無意識當中已經存在於身體之中。要能真正擺脫資本主義的網羅,或是跳脫所謂「異化勞動」,真正做到人的解放,應該不只是工作上權責分配不清底下的「無架構暴政」。



無架構的意旨有時候變成僅是一種名目,實際作為上成為一種發聲意願較大者,或是耗費時間成本與其鬥爭者,能獲得更多的實質權力,此權力可能無法平等的給予那些發聲意願相對較低的人,最終很可能就會犧牲、壓迫這群「默默」的人。

對我來說,舉凡像是走最低成本耗費的取徑、提高工作效率、利潤極大化,這些都是我在此述說的資本主義模式範圍。所謂反資本主義的意思,不該只是先拋下資本主義的模式。我覺得另闢蹊徑可以是在理解資本主義運作模式之後再進行優化,而非跳過資本主義運行的歷史,直接從0開始嘗試新的工作模式,那又會牽涉到完全回歸到個體的內部互動、磨合,最終可能造成的耗費、浪費、耗能結果,人不該為了溝通而溝通,放棄過去擁有的既成知識與好用工具。

集體主義可以是一種團結工作的方式,不過對於專業的認識,如果無法從工作中學習得來,又不能仰賴他者個人專業來協助,在人的時間有限不可能什麼技能都有時間去學會,最終有可能變成號稱集體卻忙於手頭事務疏於學習埋頭鑽地的苦幹,卻沒辦法產生實質的工作效應。當內部溝通淪為形式,那麼就會很容易掉進跳脫不出內部知識框架的封閉世界。

另類不是萬靈丹,一個媒體、一家公司、一個協會不會冠上「另類」、「反主流」就會自動變得很進步,如果不是具有一定抵抗力的人,進入某些進步的場域,反而因為自己太不進步的「摜習」而承接了其他進步者所自我壓榨以外的工作量,因為沒有同一性的前進感,而有落隊之感,集體的建立並非如此輕易簡單。

再者,對於資本主義的陌生,不僅是說對於其運作模式的不認識,而是說對於市場價格、專業成本的忽視,而容易認為某某服務、商品憑什麼這麼貴,肯定是有溢價在裡面,而不願意付出成本,或是認為可以因為自己的理念而要求他人降價、做志工服務,其實這一點比起在商言商的邏輯還劣化,常會讓做交易的人賠本賣,說實在不該有這樣的認識,僅因為不熟悉市場價而有豁免權。許多另類團體常因為預算限制而顯得拮据,對於花費的計較有時不亞於一個汲汲營營於獲利的單位,大公司為了獲利不擇手段,另類團體可能為了省一筆本不該省得錢而耗費更多心力,更加無法好好運作。

輕賤一個專業的養成,或是訴諸為必備知識、技能,而不能給予其合理報酬,其實就是多數公司將產業後備軍的勞動青年的技能,當成是理所當然,全部都是個人的責任、承擔,公司沒有義務提供教育訓練跟養成投入,讓人覺得所學並無特別之處,但其利用的過程就會忽略其應負成本,淪為一種壓榨、剝奪,因其無特殊之處,而就給予最低基本工薪,實質上剝奪了近一半的剩餘價值。

多數「非營利、非商業」的團體,常會接案子維生,此案子多數來自政府單位的補助,而補助條款類似包案子,有評定績效跟標準指標來判定執行狀況,主要就是寫報告養自己單位團體,為了內部工作人員的生存而接案,但接案又會開始做一些政府的外包案,讓政府內部編制減少,用更便宜的方式去讓民間團體為其工作,其實本身也是政府對外的壓榨,而非營利的團體某種程度上維持了這般壓榨,讓政府免於自聘僱的成本,成為最大的體制支持者。

在理念以及日常運作當中,其實是需要高強度的內在磨合,相較於在普通公司上班,要面對的是工資與投入之矛盾,工資更低、工時更高這件事在「另類團體」之中很容易變成為了理念而犧牲。但在冷戰時期的這種暫時非軍事區,很難產生武裝鬥爭力量的情況下,多數只是某種為了維持日常運作的自我催眠。

對於一個尚未認識一般工作(普通公司)之人,在校園生活後直接投入另類環境工作,我在想這樣是不是一件好事,會不會讓人難以接受「常態性」工作,亦或在另類工作中其實是帶著自小到大的工作認識進來,其實也沒能跳脫框架,卻又誤認自己不在框架內,進而衍生自我激進之感,實際上卻沒有與外部的差異,只是因為不懂外部而顯得自覺有差異。


實業家某些程度上也是很能說服人為他工作的類型,儘管言說不見得與實質相符合,但就是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建立一套工作體系,其中差距的就在於「所謂理念」的號召,可以保證讓你賺大錢也是一種理念,保證每年配股多少甚至是書面承諾,我覺得可以說是比起最低保障還能往上的空間,而不是為了生存連最低保障都快守不住,最終僅能以此來進行對償。

摜老闆不是只有在大公司才會有,你、我都有可能淪為要他人無償工作的摜老闆,而且甚至連自覺都沒有出現,一不小心就變成剝削自己也剝削別人的「苦幹實幹實業家」,實際上就是某種積累的資本家,只是積累的東西不叫做貨幣、金錢、財產,而是更無形的價值、形象、風格等等,那些可以讓自我意識提升,而不一定是提升物質基礎的那些玩意兒,或許才是這些非主流員工(之人)心中所想的那種可以積累的「財富」,道德而心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